如果老師需要具備這些條件的話,才算是好老師的話?如果教與學融合在一起,是不是會激發出彼此更大的可能呢? 以此類推,學員需要具備那些條件,才算是好學員?
為什麼會提到好學員的部分?
因為藍老師在回首的過往經驗裡,發現自己也常常遇不到好的老師,總是得多繳了幾次的學費,兜兜轉轉之後,才能把某一門技術學習好。
這就像什麼一樣?有一個三歲的小孩很喜歡一位大學教授,即便他很喜歡那位大
學教授上課的感覺;但你覺得那個小朋友坐在那位大學教授的課堂上,他能夠聽得懂什麼道理嗎?(學員:不能。)問題不是出在別人身上,問題多半都是出在我們自己身上。這個道理就像什麼一樣???
後來藍老師她試著反省自己:「是不是自己哪裡做錯了?才沒有辦法一次就遇到步錯的老師」。後來藍老師發現,原來「好學生」也是有她的模樣的,那麼具備那些條件,才能免強稱得上是好學生?
一個完美的學員,應該具備三種樣子 :
中立的態度”、“知道如何辨別”和“想要的意願”
第一、「中立的態度」
也就是不應該先入為主,指內心當中不會對自己歡喜的就聽,對不歡喜的就排斥,比如:老師講的東西配我胃口就可以,不配我胃口就不行。這一點非常重要,因為覺得配自己胃口的是什麼東西呀?就是以前自己習慣的方式。
你一旦有了這個心,根本無法聽到老師的撥筋教學精華,也無法學習她的好處。甚至在與老師溝通時,若只堅持自己的立場,也會讓自己無法得到最大的功效
(1)如何做一個好聽眾,這是最低的標準
我們每天要跟很多人進行交流和溝通,人和人之間溝通交流,最主要的方式是什麼呢?就是講話和聽話。如果你中肯地去聽了,那跟人的交流和溝通就抓到了要點;如果你不掌握這個原則,就會把他表達的東西聽錯。
(2)不客觀的特點
它的特點就是認為自己是對的。我們在觀察的時候,這很容易找到,一看到、一想到什麼,就說“這是我喜歡的,這是我不喜歡的”。如果有這樣的心在纏著你,自然而然的你就學不到新的東西,你的學習也不會開發,因為你不客觀了,反而會有嫉妒、引起不悅等等。
(3)客觀的態度,就是要有理由支持
誰說的有道理就聽誰的。簡單地講,我們在學習撥筋時,如果暫時無法適應老師的撥筋教學方法,我們要去找理由,而非只是憑感覺想要去反駁她。
(4)如何在學習中找出自己的“個人偏見”並加以改正
在生活中如何鍛煉呢?如果我們在學習前,已經意識到這一點,那我們抱著一種客觀的、追求真理的、不是先入為主的想法,去練習和鍛煉。
經常爭執不下的時候要觀察:是否在堅持己見?要善於放棄自己(不對)的觀點。其實我們不是因為觀點本身合理不合理,而是因為覺得“我喜歡”“這是我說的”。通常都有這個習慣性,只要是“我說的”,就變成一個很好的理由。這要觀察,否則的話就會有種種的錯誤。這個錯誤最主要的是妨礙了我們對真理的了解。這就是個人偏見。
第二「知道如何辨別」
所以要學會如何辨別,辨別就是學習的能力問題,要有這個抉擇(力)。辨別這個是或不是。辨別的內容是什麼呢?辨別正確、錯誤。
第三「想要的意願」
比如現在你很累了,你想打個瞌睡,不想去運動,然後你強迫自己要去運動,“我一定要有想要的心”,倒不是這樣的。僅僅這樣是不能成為非常強烈的心願,強烈的心願肯定是要看到它的好處,看到好處了自然就會需要。
(1)真正有”想要”,要靠見到壞處,才想避免
我們平時,如果僅僅是說“我想要、我想要”,這是不夠的。你想要來做什麼?比如剛才問大家想不想學習,我們都一致公認,沒人說自己不想學習。但是你真正想學習?
什麼叫真正?我們在自心當中見到了什麼問題?見到了沒學習的壞處,深深地厭惡。厭惡就像什麼?比如大家想不想穿著很柔軟、很乾淨的衣服,坐在一個很舒適的房間裡,度過一個跨年夜?這大家肯定喜歡嘛。這就表示,我們深深地厭惡渾身塗滿大便,頭上也塗滿大便,坐在糞坑裡,就算是讓你只去裡面聞聞,你也不樂意。
(2)看到好處,才會生起想要的心
如果我們對錢這個東西,看到它的好處,自然接著就會生起想要的心。為什麼會生廣大的想要呢?
最簡單的,比如我們有錢,可以買很多東西,錢可以讓我們的生活變好,貸給我們豐富的生活環境,也能帶給我們快樂。
如何開始學撥筋?
要準備什麼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