認識十二經絡與臟腑
1.經絡的概念
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。《醫學入門‧經穴起止》說:「經,徑也。徑直者為經,經之支脈旁出者為絡。」即是說經,有路徑的意思,是經絡系統的主幹;絡,有網絡的意思,是經脈的大小分支,縱橫交錯,網絡全身,無處不至,彼此相互聯絡。
2.關於經絡對人體健康的作用
《黃帝內經》中早有系統記載,《靈樞‧經脈篇》裡說:「經脈者,所以能決生死,處百病,調虛實,不可不通。」「決生死」,就是說經脈的功能正常與否,決定了人的生與死。「處百病」,是說經脈之氣運行正常對於疾病的治療與康復所起的重要作用。「調虛實」,調整虛證和實證。「不可不通」,即是再三強調人體之經脈必須暢通。
《靈樞‧本臟篇》:「經絡者,所以行氣血而營陰陽,濡筋骨,利關節者也。……是故血和則經脈流行,營復陰陽,筋骨勁強,關節清利矣。……」意為:經脈可以通行氣血而營養人體內外陰陽的臟腑、組織和器官,濡潤筋骨,保持關節活動滑利。……所以血液調和,就能夠在經脈中正常運行,遍布周身而營養身體的內外陰陽,從而保持筋骨強勁有力,關節滑利自如。
3.經絡的組成系統
經絡系統,是由經脈和絡脈組成。在內連屬於臟腑,在外連屬於肢體、筋肉、皮膚,如《靈樞‧海論》所說:「內屬於腑臟,外絡於肢節。」經脈和絡脈貫穿於臟腑器官、形體官竅等一切組織,並遍布全身各部的經絡系統。
經脈是經絡系統的主幹,可分為正經、奇經和經別三大類。
十二經脈:
十二經脈是經絡的主體部分,所以又稱為十二正經。正經有十二條,即手、足三陰經和手、足三陽經,合稱為「十二經脈」。十二經脈有一定的起止,一定的循行部位和交接順序,在肢體的分布和走向上有一定的規律,與臟腑有直接的絡屬關係,是人體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。
十二經脈:
十二臟腑所發出的經脈,它是經絡的主體,是運行氣血,向內連著臟腑、向外聯繫體表,溝通內外主要通道。
連屬部分:十二經脈對內連屬臟腑,如絡屬臟腑;對外連於筋肉、皮膚而分別稱爲經筋、皮部,是十二經脈與筋肉和體表的連屬部分。
十二經筋:
經絡學說認為,人體的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「結、聚、散、絡」(濡養和支持)於筋肉、關節的體系,是十二經脈的附屬部分,(是十二經脈循行部位上分布於筋肉系統的總稱)所以稱為「十二經筋」。(也就是十二經脈所經過的肌肉,它分佈在四肢上、頭面上,而沒有進入內臟)具有聯綴四肢百骸(約束骨骼)、維絡周身(維絡周身的皮肉筋骨)、主司關節(屈伸關節)運動的作用。
十二皮部:
全身的皮膚,是十二經脈的功能活動反映於體表的部位(是十二經脈在體表一定部位上的反應區),也是經絡之氣的散布所在,所以把全身皮膚分為十二個部分,分屬於十二經脈,稱「十二皮部」。起到了保衛機體、抗禦外邪的作用,還能反映十二經脈的病症。
經絡和臟腑彼此間的關係
經絡學說是五臟養生必不可少的理論依據。中醫認為,凡是藥物的歸經、按摩取穴、氣血流注等全都要依賴經絡理論。《靈樞‧海論》中說:「夫十二經脈者,內屬於腑臟,外絡於肢節。」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,聯絡臟腑肢節、形體官竅,溝通內外、貫穿上下的通道。它在人體的分佈狀態是「內貫臟腑,外達肌表,網絡全身。」臟與腑之間就由這些經脈來聯絡,彼此經氣相通,互相作用,構成一個和諧的整體。
十二時辰養生法:
在《黃帝內經》中有個「十二時辰經絡養生法」,它將一天二十四小時劃分為十二個時辰,而十二時辰對應著人體的十二條經脈,這些經脈又各有主要聯繫的臟腑。每一個時辰都有精氣的流注,在不同的時辰,氣血會運行到不同的經絡。我們只要順應時辰的核心規律來休養生息,就可以達到養生的最佳效果。
流注,是指人身氣血流動不息,向各處灌注的意思。十二經脈流注是指十二經脈內的氣血流動不息,向身體各部位的循環灌注。十二經脈的流注次序,即為十二經脈的循行和交接,構成了一個「陰陽相貫,如環無端」的十二經脈氣血整體循行系統。
1.手太陰肺經:寅時(凌晨3點至5點),宜熟睡(深度睡眠)或吐納(呼吸)
2.手陽明大腸經:卯時(上午5點到7點),宜起床喝溫水助排便
3.足陽明胃經:辰時(上午7點到9點),宜吃早餐
4.足太陰脾經:已時(上午9點到11點),宜適量飲水,多動
5.手少陰心經:午時(中午11點到下午1點),宜吃午餐、小憩
6.手太陽小腸經:未時(下午13點到15點),宜飲水護血管
7.足太陽膀胱經:申時(下午15點到17點),宜飲水排尿
8.足少陰腎經:酉時(下午17點到晚上19點),宜休息勿過勞,宜吃得少並且清淡(晚餐宜少食且清淡)
9.手厥陰心包經:戌時(晚上19點到21點),宜靜心、放鬆心情迎睡眠
10.手少陽三焦經:亥時(晚上21時到晚上23時),宜準備睡覺(就寢)
11.足少陽膽經:子時(晚上23時至凌晨1時),宜睡覺勿熬夜
12.足厥陰肝經:丑時(凌晨1時至凌晨3時),宜熟睡(深眠)